流淌着“爱”的课堂 ——启发学生答问的艺术
流淌着“爱”的课堂
——启发学生答问的艺术
贺朝丽
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信息的交流过程,也是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,通过启发学生回答问题,与老师用心对话,以达到“有疑则使之无疑”的目的。
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,使学生爱答爱说爱问、敢答敢说敢问,“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好学生的感觉”呢?
一、营造一个支持个性的环境
(一)微笑提问。微笑是架桥,可以沟通师生心灵,拉近彼此间的距离。微笑提文能给学生以亲切感,融洽师生感情,学生会无拘无束地开启心扉,进行师生间的信息交流。《理想的风筝》中的“刘老师”每次聆听学生答问,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、深刻,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,微仰着头,眯起眼睛,细细地听,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;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,长舒一口气,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,亲切、大声地说:“好!五分”。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,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,一边细声说:“别紧张,想想,想想,再好好想想。”一边不住地微笑点头,好像每一次微笑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。当我和学生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时,每读到这儿我们总是会心地微笑。只有面带微笑的老师才能为学生喜爱,也才能创造平等对话、心灵交流的课堂。
(二)情景提问。所谓情景,就是情感与环境的和谐统一,会自然而然地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灵,使学生情感的内部心理条件得到激发,促使环境与学生的自我共鸣。《她是我的朋友》中的阮恒在小女孩需要输血时哪怕自己要将血全部输给她(这是小阮恒起初的误解)也要无私奉献。当这样的情景出现在学生面前时:
师:如果你是阮恒,你会不会举起手答应输血?......
师:你们说的其实就是阮恒的内心斗争。他也是活生生的人,他也懂得生命的可贵啊!当然,小阮恒误认为输血自己是必须死的,所以那么痛苦,但如果真的面临为了挽救朋友,只有生与死抉择的时候,我们会怎么想呢?是否也有矛盾与煎熬呢?善于学习的人会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。现在,你们心中最想跟谁诉说?
(三)普遍提问。营造支持个性的环境,面向全体学生普遍提问,是诱导、启发学生答问达到与师交流的好方法。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抬起头来走路。”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提问中体面地坐下,老师的饱含微笑、期待、鼓励、宽容的提问,使每一个孩子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,唤起学生的内在动机,引起学生智能发展的内驱动,使每一个孩子都切切实实地受到一种信任,师生彼此敞开了心扉,毫无顾忌。情感因为有了真诚的内容而格外真切。
在和学生合作学习《养花》时,老师设计了一个比较“大”的问题,出现了一个十分“热闹”的课堂。
师:养花可以( ),这是件充满乐趣的事。
问题巧妙又开放,孩子们畅所欲言并个个言之有理。
生1:养花可以增长知识。
生2:养花有益身心。作者的腿不好,不利于久坐,他工作一会儿去看看花,调节一下,有益身心。
生3:作者懂得劳动创造生活。
生4:养花使作者的生活增添了色彩。
生5:养花使作者掌握了它们的喜好与不适,可以更好地关心照顾它们,可以看出作者热爱生命。
师:讲的真好!作者掌握了养花的门道,是为了天天照管花草,在他眼里,花草像孩子一样需要呵护,这足以看出他对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热爱。走进自然,珍惜自然,关爱自然,与自然和谐相处,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。
二、引导学生自己质疑
爱因斯坦说:“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,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,而提出新的问题、新的可能性,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,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,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。”
很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在于教学中抓住时机,创设问题情境,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,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。
如《田忌赛马》在提炼主题“田忌赛马先败后胜,是因为马虽然还是原来的马,但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,就转败为胜了”之后,反思赛马结果时,追问一句“还是原来的马,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,就一定能转败为胜吗?”对呀,孩子们开始怀疑、思索,通过个体研读、小组合作后,和全班交流。
生1:从“齐威王的马比你快不了多少呀”这句话中我捕捉到田忌能赢的客观物质条件。
生2:从齐威王“得意洋洋地夸耀”,“轻蔑”等神态中我明白了齐威王大意轻敌是这番胜负转换的另一重要因素。
生3:对啊,如果齐威王在第一场大胜后就谨慎地觉察到了异样,及时调整第二局马的出场顺序,用下等马抵销掉田忌上等马的优势,是完全可以再操胜券的。
生4:看来为田忌出谋划策的孙膑对局势冷静、全面、细致的观察才是转败为胜的关键。
这样,教师不仅给学生奉送了真理,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质疑去发现真理。从设置问题,在反思质疑中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,探索规律。学生在“无疑——有疑——无疑””中,增智启能。
(本文曾获国家级教学论文征文比赛一等奖)
作者单位: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618000